《小王子》唯有用心,才能看見

近期很流行將書改編後躍上大螢幕,成了一種互利的關係。

舊書再度被炒作起來,可以再次擠進排行榜,再次刺激書的買氣。
而電影也有了一種保證,畢竟曾經是廣為市場接受的題材跟故事架構,再次翻新,儘管已聽過再多次的電影總令書迷失望,他仍然蓬勃發展。

往好的方向想,除了懷念經典外,呼應了最近的一本新書書名《抄,是最好的獲利模式》以及創新來自抄襲的最佳例證。
往壞處想,是否有種守舊心態的嫌疑?
其實我蠻喜歡這種方式的,喜歡到我還曾經在讀書會裡提起。
那時我們在討論著另一階段的讀書會該用何種方式進行?
我就提起可以順應這樣的潮流,一起看電影跟看書,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同樣的作品。
可是某大姊好像不太接受,他在當下委婉發表他的意見,表明自己百忙抽空來這,是希望能夠有所收穫。
當下不是很能理解,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作品,就不能有所收穫嗎?
或許,對他來說,書=知識的獲取,而電影只是娛樂的一環?
又或許,書與電影給予她的是同樣的概念,實質有幫助的概念僅此一個。
何需花兩倍的時間,探討同樣議題?
「真正的問題,不在長大,而在遺忘」
「真正的問題,不在表達形式,而在接納程度」

而一直以來,書中的小王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狐狸與小王子之間的「馴服」
「因為馴服,你成了唯一」
「那些麥田,一點也不吸引我,可當你馴服我,再想想!那些金色的小麥,都將使我想起你,而我從此也將喜歡聽麥田吹過的風聲…」
在分離的時刻,狐狸說他想哭。
小王子說:「都怪你,我並不希望你難過。是你叫我馴服你的,這樣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!」
狐狸回:「我已牢記金色麥田的顏色」
這是書中小王子的描述
那情,都在字裡行間的對話中。
而電影,透過飛行員講述小王子的故事,保留了述說故事的那種美。
也用飛行員與小女孩之間的故事,給予觀眾貼近現實的連結…
在最後一幕裡,害怕失去的小女孩在探望飛行員時哭了,卻也懂了:「如果你想要跟別人製造牽絆,就得承受流淚的風險。」
國小時看小王子,不懂何謂經典。
國中時看小王子,還是似懂非懂的。
高中時看小王子,是因為再次被推薦,想要找出推薦的原因,慢慢體會了它給你的氛圍。
大學時看小王子,開始懂了他說的關係與馴養,記住了幾句經典對話,卻仍無法食髓。
而今再看,每看每回味。
感謝小王子伴著的歲月,讓我有不同的體會。

說說你的想法吧!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